首 页 工作动态 组织机构 党史研究 党史人物 史迹寻踪 党史知识
党史研究 更多>>
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
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
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
党史知识  
党 旗 党 徽 党 章
入党誓词 历次党代会 中共简史
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研究 >> 正文
略述大埔县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启示
信息来源:   编辑/作者:   访问次数:     本站发布时间:2018-05-10 19:44:55

 

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含广东省与闽西相连的大埔县等)建立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当年大埔为何会成为“中央苏区县”呢?为给以后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县一个启示,笔者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浅作如下的记述。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创建、区域展中,大埔县苏区逐渐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大埔县位于粤之东北部。大革命时期, 大埔县就于1923年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 1925年夏创建中共大埔地方党组织,是梅州地区最早诞生中共党组织的县。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硝烟、战火,使配合战斗的大埔中共党组织农军得到锻炼。之后,中共党组织领导民众通过武装暴动,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15,后扩编为红军第11军第46团、第48,创建了多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开发赣南、闽西。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区域的初创时期。320,前委在长汀召开会议,制定扩展游击区域规划。标志着红四军正式拉开了创建以赣南、闽西为主要区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为打通和东江的联系,中央对红四军在闽西、东江连接区大埔等地军事行动作出部署。928指示红四军:在军阀战争爆发之际,红军应以全部力量到韩江上游(指大埔县[1])闽粤边界游击,以发动群众斗争。-----如军阀战争结束较快或蒋介石系军队得胜时,红军应留闽粤赣边界游击。[2]10月,福建省委按中央的部署,要求红四军到东江的大埔等地游击。[3]随后红四军出击粤东北,二纵政委张恨秋(原中共大埔西河区组织委员),司令员刘安恭率部出击大埔,刘安恭且碧血洒大埔石上区。据大埔县委当年1128日机关报《时报》刊,红四军在粤东北成立了朱德、毛泽东、古大存、刘光厦、朱子干、陈魁亚、陈海壬等21人组成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委员,并颁布《十大政纲》。这些,为大埔县各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是年冬,闽西苏区在大埔苏区内成立埔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埔北苏区按闽西第一次党代会《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抽多补少,按人口进行平均分田,”的精神和方法,开展土地革命。接着,大埔地方党组织又先后创建了埔西、埔东、埔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193011,成立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同年夏,成立大埔县苏维埃政府。辖区内各区苏维埃政府范围内有31余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人口达155000(当时全县人口260000),并进行了土地革命分田,已是一个完整的革命苏区县。[4]大埔的苏区的各项建设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门户。

19302,中共赣西、赣南、湘赣三特委, 合并成立中共赣西南特委,标志着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以朱德、毛泽东、陈毅为核心的红四军提出“造就闽粤赣三省边境的红色割据” (这个闽粤赣根据地的粤:指广东史学界称的以八乡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又称粤东北,192910月红四军游击过并成立了朱德、毛泽东和古大存、刘光厦、朱子干、陈魁亚、陈海壬等21人组成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委员,1930年2月4中央通告68号》称的全国有影响的7大苏维埃区域中的“潮梅”,也就是现在梅州的大部分地区)新构想。[5]这是一年前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围剿”,率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实施“围魏救赵”战略失利,游击赣南、闽西、粤东北开辟大片游击区后,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闽粤赣三省边境的红色割据”是红四军打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初期设想。同年夏,大埔县委实施 “加强与闽西联系”战略,率部转战埔东。此时,东江特委执行立三左倾错误,已由根据地北端的丰顺八乡山迁往南端的潮阳的大南山,在国民党军围剿、封锁的环境下,大埔县委与其的联系中断, 大埔全部苏区归闽西苏区领导。这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入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连成一片,成为后来史学界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骨架”。大埔县委领导的苏区归闽西苏区领导后,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骨架”组成部分

19309月,红四军提出的“造就闽粤赣三省边境的红色割据”构想,[6]得到党的六届三中全会认可, 六届三中全会并确定设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区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打通赣西南与湘鄂赣为中央区的同时,划定包括闽粤赣在内的多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7]。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闽西、赣西南根据地的日益巩固,为进一步扩展红色区域,完善闽粤赣根据。以朱德为总司令, 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总政委的红一方面军, 多次派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红军第12军、第21军等部出击东江,进入大埔县的东部、南部、北部,使大埔红色区域更加巩固。

红四军第三次入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连成一片后,因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第一军团,急需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直接沟通与联系。因此,建立红军第一军团控制的赣南、闽西根据地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的联络交通线,成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第一军团巩固与发展根据地区域的急需事项。同年9月,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央机关(上海)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设中央交通局,在原粤东闽西“工农通讯社交通网”的基础上建立从上海―香港―汕头―大埔―闽西永定―瑞金的红色交通线,并在埔北青溪里铺设立大埔中站。大埔党组织积极协助中央建立交通线,埔北苏区直属于闽西(不久称闽粤赣)苏区领导为确保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畅通, 埔北苏区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安全, 采用被毛泽东赞扬过的吉安东固“李文林式”根据地斗争模式,将公开的武装斗争同秘密割据相结合,将党和政权组织隐藏于群众之中,直属于闽粤赣苏区省委领导。埔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组织船工及农民、妇女组成的运输人员。数年共同战斗,完成了护送中共临时中央机关的安全转移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刘伯承等200多位领导人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及一批电讯技术人员、设备,文艺工作者,物资300多吨,进入中央苏区等任务。这条交通线,史称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大埔中站成为中央苏区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8]

此时,闽粤赣根据边区根据地还没有党统一的领导核心, 中共中央把完善闽粤赣根据地的任务给中共南方局, 中共南方局根据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筹划召开闽粤赣边区党代会,建立闽粤赣边区党委。但东江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大南山与闽西之间,由于国民党军的“围剿”,未贯通。中共南方局派巡视员陈舜仪经大埔到闽西巡视后给南方局的信中称:饶(平)(平)和(大)埔)三县合并成立县委,决定由闽西特委派人改组之。[9]大埔苏区受闽西苏区领导,按闽西苏维埃政府的分配,派员参加参观团赴江西学习,完成苏区红军学校招生的配额等。此均有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签发的119301110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X号;21930111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紧急通告》为证。[10]

 1930年下半年,逐渐形成了闽粤赣革命根据地。[11]同年冬,中央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瑞金与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相连。为配合进一步完善闽粤赣苏区,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埔苏区与饶平、平和三县党组织在大埔东部的双溪和村统―成立饶和埔县委,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丘宗海任书记(原大埔县委书记);刘振群任革委会主席(原大埔县委委员) 、连铁汉任副主席(原大埔县赤卫总队副队长),隶属中央苏区之下的闽西苏区。饶和埔全县苏区统一划为十一个区,大埔境为第八区(埔北)、第九区(埔东)、第十区(埔南)、第十一区(为埔南与饶平两区瓷业区),组建区委、区乡苏维埃政府。并成立共青团饶和埔县委,调红军46团团长李明光(原大埔县农军16团团长)任红军48团政委为县苏区红军主力,闽粤赣边区闽西苏区领导[12]193012, 丘宗海当选为闽粤赣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委员。19312,在大埔大产泮村召开了饶和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 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大埔县成为闽西苏区领导的饶和埔县苏区中心区。闽西苏维埃政府对饶和埔苏区的红军改编、财政等工作作出部署。[13]

、中央苏区进入全盛至红军长征这一时期,大埔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1,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中央苏区有了统一的中共领导机构后,逐渐进入全盛时期。4,中共中央打通赣西南与湘鄂赣为根据地中央区的意愿没法实现,此时,中共中央对中央区范围作调整, 决定联结和巩固领导中心在闽西永定虎岗的闽粤赣、赣西南苏区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14]同年11,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19323月和5闽粤赣、赣西南根据地先后成立以张鼎承为主席的闽粤赣省(后改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范围迅速扩大,同年426日、816,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和第四十八次常委会,先后决定中央苏区拥有福建省、江西省苏区的基础上再建闽赣和粤赣省苏区。至年底,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苏维埃区域。大埔苏区先后在闽西、闽粤赣、福建省苏区领导下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1年夏,为配合中央苏区准备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 大埔苏区积极筹钱筹粮支援中央苏区红军。[15] 7,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 中央主力红军由闽西转战赣南。 9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后,中共中央根据中央苏区内因第三次反“围剿”战略需要,暂时被国民党军占据或分割的闽粤赣苏区之闽西含永定、上杭、武平、龙岩、大埔苏区等的重要位置,指示闽粤赣苏区,要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首先取得永定、上杭、武平,恢复龙岩、大埔苏区,巩固它,向闽北发展……”[16](“指示”可以说明,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就确认大埔苏区在第三次反“围剿”前是和闽西连在一起的中央苏区县),在中央此精神的指导下,闽粤赣苏区及时打通了与大埔苏区的联系,赣西南、闽粤赣苏区很快连成一片, 闽粤赣苏区领导机关由永定虎岗迁到长汀。大埔苏区得到进一步恢复,韩江以东的埔北,设立埔四、埔五区委和苏维埃政府、区赤卫队, 仍直属闽粤赣苏区领导。韩江以东的埔东(第九区)、埔南(第十区)、埔南与饶平三区瓷业区(第十一区)仍隶属于闽粤赣苏区饶和埔县苏区。1932年春,闽粤赣省委改福建省委后,大埔县苏区归福建省委领导。此时,苏区中央局根据大埔与饶和埔苏区处于中央苏区东南端, 大埔是唯一能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必经之地的特殊位置,对大埔等苏区的工作进行部署,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对大埔等苏区工作也加强领导。[17]大埔县各苏区的工作得到发展。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46个师又4个旅共50多万人,企图摧溃中央苏区的第五次 “围剿”前后, 强敌面前,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被排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指挥反“围剿”, 中央苏区范围进入由大到小的摇摆阶段。双方军事重心在闽北、抚河、赣江一带一带及后来主力红军北上进攻国民党军强兵把守的硝石、资溪桥、浒湾等地期间,当时为主战场相对后方的中央苏区东南部, 含大埔县苏维埃区域在内的福建省苏区,区域巩固, 政令畅通,积极扩红,筹集物资支援主战场的中央红军。8,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对苏区边远区域的大埔与饶和埔苏区的工作,作出新部署。[18]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福建省苏区所辖有长汀县、宁化县、新泉县、汀东县、上杭县、武平县、代英县、兆征县、永定县、清流县、明光县(连城县)、澎湃县、龙岩县、饶和() 、埔北15个政令畅通的县。大埔县北部(简称埔北)已成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县级区域。[19]根据福建省委分配的名额,大埔派曹托生等代表出席了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福建省委分配扩红任务100名,饶和埔(含大埔东部、南部地区)承担扩红(军)150名任务。[20]大埔的一大批赤卫队员北上闽西参加中央红军,后参加长征。19341月,埔北代表赖济华还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红军长征后,张鼎丞、谭震林等奉命回闽西,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大埔在其领导下坚持斗争。

   大埔县为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县)的这一历史事实,近已得中国中共党史界最高权威专家与机关确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以“中史厅函[20093号”作出“确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今大埔县属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县)”的批复。(作者系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员、副研究员)



[1]地理上梅江、梅潭河、汀江在大埔县的三河坝汇合后称韩江,大埔县三河坝为韩江源,韩江上游一般泛指大埔县境内。

[2] 《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928,《中共中央文件选编》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10月版,P489499

[3] 《中共福建省委给闽西特委及前委的信》,1929106,《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4月月版。甲5p331

[4]此可见,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7月版《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第一卷)》,第二编,第七章。

[5] 《中央关于红四军的当前任务给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04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月版,P5760

[6] 《中央关于红四军的当前任务给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04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月版,P5760

[7] 《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19301024,《中共中央文件选编》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月版,P428464

[8]《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7月版,第二编,第七章。

[9] 《陈舞(舜)仪给南方局的信》,19301129,《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8月版,甲8 P234236

[10]《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X号》19301110,《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7月版,甲14p265-311

[11]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977月版,P255

[12] 《共青团闽西特委关于政治形势特委及各县团的工作概况报告》,193118,《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五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办编,19847月版,P19

[13] 《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十七号》,1931210,《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二十一号》,1931226《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5,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7月版,  P2831P4344

[14] 《中央给闽粤赣特委信》,193144,《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五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办编,19847月版,P133135

[15] 大埔县档案馆《革命历史卷》第八卷, 存“大埔苏区上交红军的收据”

[16] 《中央给各苏区中央分局、省委及红军各军政治委员的训令》(193112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月版,P535543

[17] 1.《苏区中央局关于争取完成江西及其邻近省区革命首先胜利的决议》(19326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月版,P2402502. 《福建省苏区土地部长联席会议决议》,1932618,《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5,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7月版,  P386--398

[18]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的决议》,19338月,《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5,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19847月版,  P386--398

[19]古田会议纪念馆编《闽西革命史资料》第八辑,p342

[20]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料。古田会议纪念馆编《闽西革命史资料》第八辑,p342

  • 上一篇文章:二战时期丰梅县委肃反错误浅探

  • 下一篇文章: 碧血的印记 光辉的篇章
  • 关键词:
    打印】【关闭】【顶部
    梅州党史网 - http://www.mzsds.com
    梅州党史 | 中共党史网 | 广东党史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共中央党校 | 中直党建网 |


    主办: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梅州市机关路9号 电话(传真):0753-2241879 邮箱:mzswdss@163.com

    CopyRight:www.mzsds.com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3046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