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工作动态 组织机构 党史研究 党史人物 史迹寻踪 党史知识
党史研究 更多>>
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
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
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
党史知识  
党 旗 党 徽 党 章
入党誓词 历次党代会 中共简史
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研究 >> 正文
碧血的印记 光辉的篇章
信息来源:   编辑/作者:   访问次数:     本站发布时间:2018-05-10 19:44:55

80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宣告成立,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我市八个县(区)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重新确立了梅州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梅州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为什么粤东北(梅州地区)会成为中央苏区,对于粤东北这块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过程,本人就此问题作了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现就粤东北与中央苏区的关系,在研究与考证的基础上作如下的综述。

一、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成因、范围与发展

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领导的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和广东东北部创建、发展起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指挥中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全国先后组织和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开辟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19291月,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西南出击,开辟了赣南和闽西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秋至1931年秋,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广东(粤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个省级和一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的创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国家一级政权的探索和尝试。这一创举,也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粤东北的斗争与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情况

梅州市是具有光荣历史的地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这里还孕育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以及古大存、李坚真等大批革命前辈和肖向荣、曾国华、邓逸凡等29位共和国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梅州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梅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五兴龙、蕉平寻、饶和埔、梅埔丰革命根据地。1930年冬,中共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东江、闽西特(行)委,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特委,直辖闽西、赣南、粤东北属各县。粤东北各县党组织隶属于闽粤赣特之下的中共西北分委。为配合完善闽粤赣苏区,粤东北各县苏区走与邻县联合斗争创建边县根据地的道路,粤东北的五华、兴宁、龙川三县县委合并,成立五兴龙边县根据地;蕉岭、平远与江西赣东南的寻邬三县党组织合并成立蕉平寻边县根据地;梅县、大埔西部、丰顺,以九龙嶂为中心,成立梅埔丰边县根据地;饶平、大埔、平和三县党组织合并组成饶和埔边县根据地。因各边县根据地内有统一的党组织边县委、独立的边县工农武装、并建立了边县革命政权,先后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粤东北各块边县根据地很快成为完整的边县苏区,这都为后来成为中央苏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粤东北各块边县根据地的斗争,很快与赣东南、闽西根据地的斗争连在一起,成为赣西南、闽粤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粤东北(梅州)在中央苏区创建时期的重大贡献

(一)粤东北与赣南、闽西接壤,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初期,不少地区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红军控制的革命根据地,苏区军民就与红四军并肩战斗。

1929928,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出击粤东北,发动了“梅城战役”。粤东北此时不仅成为东江苏区的主要县份之一,而且成为赣西南闽西苏区与东江苏区联系的重要枢纽。当年红四军主要领导人陈毅向中央报告中称:粤东北“丰顺、梅县、五华、兴宁、大埔、饶平……各县群众大部分归我们领导,……”由此可见,粤东北地区被朱毛红军控制,各苏区县已开始融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红四军开创的革命根据地,即红四军定称,中共中央认可的“闽粤赣三省边境红色割据”,成为拱卫后来称之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腹地的南部屏障,逐步探索出开创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中央苏区形成时期,粤东北(梅州)地区先后在闽粤赣特委、赣西南苏区、闽西苏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积极开展苏区的各项建设,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115,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后,对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实际控制的区域作出明确界定,在《苏区中央局通告(1)》中,非常清楚地划定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包括“闽西、广东东北、赣东南一部”。同年44日,中共中央再次明确“闽粤赣是整个中央区的一部分”

粤东北部各边县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也是国民党军队加强对闽粤赣的东江“围剿”之时。19315月,新的东江特委恢复建制后,机关在东江南部潮阳的大南山,在国民党军的“围剿”分割下,根本无法领导西北分委领导下的粤东北部各边县革命根据地, 当时,粤东北部各边县革命根据地其实并没有归新的东江特委领导。

粤东北的大埔埔北,饶和埔梅县、丰顺等县苏区。193112月,中共中央要求闽粤赣苏区省委“向北发展,向北发展前必须巩固闽西中部和南部(龙岩、永定、大埔)和粤东北韩江上游(梅县、丰顺)苏区……”大埔北部饶和埔(诏)根据地为福建省苏区的县级区域。梅县、丰顺苏区逐渐与福建武平岩前象洞,上杭,永定边连成一片,为中央苏区管辖下的福建省苏区西南部县级区域。

粤东北的蕉平寻苏区。193111月,中共赣南、赣东、永吉泰特委撤销,在兴国县正式成立中共江西省委。寻乌县工作改受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原蕉平寻苏区下辖的蕉岭、平远随寻乌在19338月后隶属于粤赣省。

粤东北的五兴龙苏区。19325月,江西临时省苏扩大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此前后,五兴龙边县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逐渐北移至赣南,先后归江西省苏区、粤赣(赣南)省苏区等管辖;粤赣省苏区建立后,五兴龙边县革命根据地划粤赣省管辖,粤赣省第一次临时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兴龙县委书记蔡梅祥被选为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政府委员。

梅州的革命斗争历史表明,粤东北各边县革命根据地随着当时斗争形势发展的变化,逐渐由原来广东省委领导改为赣西南、闽西领导。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前后,粤东北各苏区的隶属关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中央苏区组成部分的粤东北,始终是在中央苏区的部署下开展斗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处于中央苏区前沿的粤东北大埔的埔北饶和埔(诏)梅(县)丰(顺)、五兴龙、蕉平寻等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为牵制与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腹地的军事进剿,进行殊死的斗争,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粤东北苏区成为向中央苏区腹地江西省输送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不少军民冒着风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为中央苏区腹地输送食品、布匹、煤油、药品、军械等紧缺物资,特别是大埔红色交通线完成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迁入瑞金的护送任务;护送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等领导干部200多人经大埔进入中央苏区,这对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粤东北各边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精英大多都被调到闽粤赣、赣西南等苏区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如:五兴龙苏区的古柏、罗屏汉、张瑾瑜、钟亚庆、蔡梅祥。(罗屏汉、钟亚庆后来也曾在蕉平寻苏区任职);蕉平寻苏区的梁锡祜;饶和埔诏苏区的李明光;梅埔丰苏区的李坚真;以及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方方、肖向荣等,都是从1930年底开始先后调往闽粤赣、赣西南等重要苏区。据统计,仅从粤东北革命根据地五兴龙苏区、蕉平寻苏区先后调入中央苏区任职的干部中,担任县委书记以上职务的就有12人。他们都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央苏区全盛时期,粤东北各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前沿,与进剿腹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的斗争,斗争坚持到中央红军长征后。

19311, 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先后在赣南宁都小布成立,同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第三次“围剿”后,以赣西南、闽粤赣(:广东东北部边县根据地)为主体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相对固定、较为巩固的区域,逐渐进入成熟和全盛。但是,粤东北部各边县革命根据地,客观上,由于地处闽粤赣联结枢纽的战略位置,国民党军队加大了占据的力量粤东北部各边县革命根据地由中央苏区后方逐渐变为前沿,因此,斗争更残酷具特殊性。当时,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兴宁大坪人)一直在兴宁、龙川、五华坚持斗争,牺牲在兴宁这块红色土地上,许多红军战士在梅州这块红色土地上洒下了热血,铸就了梅州成为中央苏区的光荣历史。

行动是最好的庆祝,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当前梅州正迎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作为苏区的人民,一定要振奋精神,奋发进取,以传承苏区精神,铸塑苏区形象,打造苏区品牌,造福苏区人民为根本要求,认真研究和做好苏区政策的对接工作,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良好的状态,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原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市申苏办专职副主任)

   

  • 上一篇文章:略述大埔县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启示

  • 下一篇文章: 略论党的群众路线与苏区精神
  • 关键词:
    打印】【关闭】【顶部
    梅州党史网 - http://www.mzsds.com
    梅州党史 | 中共党史网 | 广东党史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共中央党校 | 中直党建网 |


    主办: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梅州市机关路9号 电话(传真):0753-2241879 邮箱:mzswdss@163.com

    CopyRight:www.mzsds.com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3046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