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工作动态 组织机构 党史研究 党史人物 史迹寻踪 党史知识
党史研究 更多>>
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2024年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部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闽粤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
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市委党史研究室传达学习省委第三
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22年度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
党史知识  
党 旗 党 徽 党 章
入党誓词 历次党代会 中共简史
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研究 >> 正文
五华铁匠业艺精 革命征途足印深
信息来源:   编辑/作者:   访问次数:     本站发布时间:2018-05-10 19:44:24

――五华铁匠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五华史称长乐,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也是原中央苏区县,素有“工匠之乡”的美誉。铁业和石业,向来是五华最负盛名的两大行业,历史悠久。而铁业,更为尤甚。据清康熙《长乐县志》记述:“溪二都,在宋代……其地峻益,山多出铁,有炉在焉!”由此可见,五华在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时,已有铁业。到了明代,五华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那时,五华属惠州府管辖,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载:“惠之归善、河源、长乐、兴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共十八座铁炉,而长乐则占有十一座。”又据清道光《长乐县志》云:“长乐民尽工著,外出惟工匠,而经商者少。”该志另引阮《通志》:“龙玉湖铁炉一座,税银五十三两。”可见,明清时期的五华铁业,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县,冠于全惠州府,乃至全省。旧时五华乡民,从事铁业人数众多,他们用砖土砌炉,以铁矿、木炭为原料,并把原木凿成圆筒,因陋就简,制成风箱,鼓风助燃,升温炼铁,并把锻成的熟铁,制作各种农家具。打铁这一行,虽说是苦力营生,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到处都有生意可做。设备只需一担箩筐,挑上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三把钳子、两把锤,还有行李铺盖、锅碗瓢盆……就可以组成一个流动的“小工厂”。每进一村,选一街头或要路,就地盘炉,锤子一响就有生意可做。铁匠做饭不用专门炉灶,加夜工不用照明。每天三顿米粥饭,咸菜一碟,改善生活也不过是青菜伴豆腐。无处不节约,无处不省钱,生意只有赚没有赔。于是,打铁这一行业便成了旧时五华寒门小户的热门追求。另外,学打铁不用拜师、谢师,也不需要识文解字,进门学拉火,当年给工资,出徒不计年限,什么时候掌握了技术什么时候就可以为师领炉开业,挣钱养家糊口。如此一来,师传徒,徒带徒,一代接一代;亲连亲,友教友,一辈又一辈。据查,在新中国成立前,五华可说是圩圩都有铁业店,处处可闻打铁声。仅华城开设的打铁店就有永利、正利、真利等13间;水寨圩有金利、合利、茂利等八九间,甚至山村小圩也是铁炉火旺。他们大都是父子店、兄弟店、夫妻店,自产自销,产修相辅。在农村也出现了像河口中心坝的打铁专业村。为了找寻活计,而更多的铁匠,常以三人一伙,五人一帮,走江西、过福建,穿州府,巡回经营。有的农忙在家,农闲外出,有的开春出门,腊月返乡,俗称为“打行炉”。因此,五华铁匠分布甚广,粤东、惠阳、江西、福建、湖南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这些圩镇开设的铁铺店,多有本邑籍铁匠。五华铁匠所煅打的锄头,铁耙、铁桶、铁链、铁锁、斧头、柴刀、镰刀、禾镰、菜刀等铁器品,素来质量上乘、价格低廉而畅销各地,闻名遐迩。清代时,河口铁器、沙田锅鼎等这些铁器制品远近闻名。民国时期,华城永利菜刀,造型美观,钢水均匀,轻快耐用,畅销兴宁、龙川、河源、紫金、江西、南洋一带;向来享有盛名的棉洋沙田锅鼎,体轻、耐用、不易生锈,远销东南亚各地;水寨、河口铁工擅制土枪,他们只靠铁锤、铁钳、台钳、锉刀、手钻等简单工具,就能制造粉枪、左轮、驳壳、七九步枪,款新物美,其工艺精微几与洋枪相并,成为当时人们看家护院防身的珍藏武器。

千百年来,五华铁匠在炉火通明、铁花飞溅的时光里,锤炼的不仅是一块块坚硬无比的通红铁坯,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的家国情怀,他们长期忍受着炉火炙烤、铁屑烫身,锤炼着力与巧、勇与毅。正是处于这样艰苦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造就了他们勤劳、俭朴、自强、自立、自信的民性,锻造了他们进取拼搏、刚直勇敢、苦干硬干、务实守信的“硬打硬”秉性,他们向来不畏强权,敢于维护正义,富有革命的斗争传统。19253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五华,从此为五华播下革命的火种。同年,五华就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和县农民协会,领导全县农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接着组织农民擎着犁旗闹革命,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从此,一大批“硬打硬”、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顺应革命历史潮流,拿起铁锤钳子,挑起行李风箱,走上了革命征途,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抒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历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放光芒的丰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一、五华铁匠是东江革命的忠实拥护者和坚定支持者

    近现代的东江地区,得革命风气之先,社会变革浪潮汹涌澎湃。大革命时期,五华人民积极参与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统一广东的斗争,组织农民运动,实行“二五”减租,五华农会会员达6万余人,居全省第四位;大革命失败后,五华人民在极其困难、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持顽强斗争,打土豪、分田地,开创和发展了八乡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东江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压迫和剥削的五华铁匠,率先高举起革命的大旗,奋勇参加革命,成为东江革命的忠实拥护者和坚定支持者。

19252月,在五华登畲涵英小学教书的魏宗元到海丰接受革命教育,以梅林圩的甘家祠为据点,积极宣传农运纲领,发动农民加入农会组织。4月,在梅林优河村德公祠成立优行乡农民协会,会员100多名。农会发给每个会员一枚会员证章,背面写有“宜同心,宜协力,不劳动,不得食”的协会宗旨。此外,农会还组织当地铁匠在德公祠建立县农会兵工厂,操着铁锤、锉刀,敲打出大批大刀、长矛、棱镖一大批和火枪100多支,充实武装力量。1926年,农会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前往潭下支援百安等地的对敌斗争,壮大了农运的声威,有力打击了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

19278月初,中共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号召湘、鄂、粤、赣四省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特别要求广东省委尽快发动农民暴动,以全力在东江接应南昌起义军。中共五华县委根据中共东江特委“发展暴动计划”指示精神,全力做好暴动工作:改组五华县革命委员会,任命古大存为主席,指挥一切武装暴动。指派共产党员古宜权、李英、古定欧和中共广东省委派来五华指导武装斗争的黄埔军校生李斌(湖南省醴陵人)、邓一(湖南省郴县人)、贺民教(河南省息县人)深入到各区、乡,训练农军和组织领导暴动。在双华的矮畲、竹山两地设立兵工厂。在竹山村设立“竹山兵工厂”,由县工会主席邓天成任厂长,招收周边及当地打铁工人30多人,修造枪支弹药,产品全部送往邻近的各区、乡,壮大农民自卫军武装。后被敌人发觉后派兵前来围剿,兵工厂情况危急,转移至冰塘村棣华楼、八乡山等地继续生产武器,支持武装暴动。

1927年底,中共紫金县委在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5县交界的山区炮子乡成立了紫金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从五华、紫金等地召集一批铁匠在炮子乡上径村山排屋办起了兵工厂,自制“七九”步枪和驳壳枪,供给农军使用。由于当地有铁矿山可出铁矿砂,有木材可做手榴弹柄和枪托,他们就地取材,在简陋的兵工厂里生产了许多令反动派闻风丧胆的致命武器:从制造单响步枪到制造“七九”步枪,左轮和十响快驳壳,翻造子弹、制作地雷,有力地支持了东江革命。

二、  五华铁匠是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五华苏区就与中央苏区、红军形成密切联系。1928年秋,在五华革命先驱古大存的策动下,粤东北地区先后组建五县(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暴动委员会和中共七县(加上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古大存分别任主席和书记。在“暴委”和“联委”的领导下,粤东北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中共五华县委与邻县的兴宁、龙川、丰顺等县党组织联合,共同创建了五(华)兴(宁)龙(川) 和八乡山两块红色割据区域。19291月,为配合毛泽东、朱德率江西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分兵闽粤赣边扩展,建立革命根据地,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确定建立以大塘肚为五兴龙三县革命中心根据地。3月初,在刘琴西的具体指导下,五华、兴宁、龙川三县工农代表大会在大塘肚长塘面召开,出席代表80余人。五兴龙苏维埃政权在大塘肚成立后,不断开展各种政权建设活动,苏区范围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30年底,比刚成立时几乎扩大一倍。兴宁、龙川两县北部山区都成为五兴龙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以至五兴龙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塘肚苏区建立以后,不断扩大地方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298月中旬,为解决苏区武装枪弹紧缺的问题,五兴龙县苏按照东江特委领导人古大存的指示,在大塘肚沥背底村油坊里,建起了一个有14座铁炉的兵工厂,雇请了五华铁匠和工人40多名,由五华梅林优行村的古汉忠兼任厂长,日夜锻造枪械,翻造子弹。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修造了单响枪支100支,翻造子弹一大批,还有一大批刀戟剑矛、土炮,及时缓解了五兴龙游击大队枪弹武器紧缺的问题。后遭敌人“围剿”,兵工厂转移到兴宁大信朱畲尾,继续生产,为加强地方红军和地方武装提供了部分武器弹药。大信陷落后,兵工厂又迁移到兴宁新村南扒村。五华这40多名工人中,后来有的参加红军走上革命,拼杀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

192910月,五华县委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广东省委、东江特委“关于配合红四军进取东江”的紧急指示,挑选100名铁匠,到梅县顺里村的东江兵工厂日夜制修枪并造土枪、炸弹、地雷和复装子弹,配合红四军开展武装斗争工作,直至1931年结束。

中央苏区时期,五华人民在恶劣环境下,为保障苏区红军和中央苏维埃政府紧缺物质的供应,几乎每天都有数十担食盐分五、六路,从五华的棉洋、龙村等地挑运入中央苏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五华有一大批铁匠,先后进入到江西、福建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在兴国官田兵工厂、闽粤赣造枪厂、赣南兵工厂、粤赣省兵工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初,来自五华县水寨、河东、转水、油田等地擅长铁业的42名工人,从五华出发,途经兴宁、寻乌、赣州,于19319月到达瑞金,在瑞金叶坪红军总司令部,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朱总司令亲切地说:“我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热烈地欢迎你们参加革命――参加红军。希望你们很快地到兴国官田去和那里的工人同志一起、把红军兵工厂迅速建立起来。我们红军在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的几万支枪,堆积如山不能使用,希望你们很快地把这些枪械修理好,以便继续扩大工农阶级自己的军队――红军,以便迅速打垮国民党的‘围剿’……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有如旱禾见水啊!”当晚,朱德总司令还宴请他们,举行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看戏。第二天,42名铁匠分成四个组,到达了位于兴国的“官田兵工厂”开始了夜以继日修造枪杆、枪膛、枪锴、扳机等铁器部件。后来,他们中有36人留在江西,安排到官田兵工厂当修械员;另有6人则安排到福建兵工厂。官田兵工厂创办于1931年,由先后参加红军的马文、周鉴祥、马木松、邱林华等一大批颇具枪械制造和修理技术的五华铁匠担任兵工厂的技术骨干。他们出色的技艺和实干的精神赢得了同行的尊敬,马文还被任为兵工厂职工委员会委员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企业部部长和军事工业委员会委员长等职,走上兵工厂的领导岗位。官田兵工厂是中共领导创办的第一个大型兵工厂,因而通常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新中国成立后,老红军马文曾回忆:“苏区是一个很偏僻、穷苦的地方,搞军事工业既缺乏原材料且交通条件又不好,因此十分困难。但是,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我们在那里建设了世界上罕见的军火工厂。说是工厂,其实最早不过是一个仅有几把斧头、铁锤的作坊式生产,稍后增加了锉子、钳子、风箱……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110月成立红军兵工厂的时候,才有了比较完整的修械和翻造子弹的手工工具。到1933年春,官田兵工厂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全厂拥有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座打铁炉、300名工人,设枪炮科、弹药科。枪炮科设修理股、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弹药科设炸弹股、子弹股,成为中央苏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优、分工最细、职工最多、实力最强的大型兵工厂。”在官田时,参加红军的五华籍铁匠和全体兵工厂干部职工一道,克服困难、拼命生产,多次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为中央红军和地方武装修配步枪4万余支、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机关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40多万发,造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000多颗。同时生产大批刺刀、洋镐、洋铲等军用物资,有力支援了伟大的革命战争。193310月底,官田中央兵工厂奉命迁至瑞金冈面,职工增加到600余人。193410月,迁移时除留下100余人坚持打游击外,全部分批随红军北上长征,后来成为八路军兵工生产的骨干。这些参加红军的五华铁匠如李异凡、马木松、周亚木和一部分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战士,或因修理枪械、或因遭遇战争,不幸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而幸存的马文则留在南方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后于1938年到达延安,历任八路军总后勤部军事工业处处长、抚顺东北军工部任秘书长、东北航空学校政委、东北军事工业部党委副书记、中央军委空军工程部政委、中央航空工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等职。幸存的还有周鉴祥、邱林华、李继生、刘愈忠等则参加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并一直担任红军兵工厂的枪械修理工作,这些人均成为红军兵工武器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其中,周鉴祥随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历任延安兵工厂副厂长、指导员,延安机器厂厂长,延安第二兵工厂厂长,延安兵工厂、造币厂厂长,佳木斯兵工厂厂长等职。邱林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筹建了苏北修械所;抗日胜利后,先后担任山东北海军工处一分厂厂长、华东野战军军工部六厂厂长、徐州西关兵工厂厂长等职。刘愈忠参加长征后一直随军修造枪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修械股股长;1937年随一一五师参加平型关战役;1945年任山东滨海军工部修械厂厂长、华东工矿部材料库主任。这些擅长枪械制造和修理的五华籍红军为中央苏区乃至共和国武器制造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在,山河同辉,名留史册,万古流芳。

三、五华铁匠是五华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

1944年冬,日本侵略军从潮汕打到丰顺猴子时,为防止战火继续向其他各地蔓延,危及家乡。在民族危亡,众人同仇敌忾的时刻,身处五华的张日和、钟光汉、邓其玉、吴肇锦、郭明、郭汉邦、李顿、李植廷、陈敏、何奇、钟志文、卢谋等共产党员,胸怀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烈的民族义愤和爱国爱乡的深厚感情,积极筹组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斗争。他们高举抗日救亡,爱国保乡的合法旗帜,扩大宣传,组织群众;大张旗鼓地张贴标语、出壁报,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小队、小组,采用讲形势,唱歌曲,演话剧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抗日宣传工作,以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忱。此时,在共产党的号召下,五华铁匠和他们制造的武器派上了大用场。中共五华县委根据共产党员所在乡村的具体情况,分别集中属于祖尝的、私人的长短枪、鸟枪,粉铳及各式各样的武器,还组织会造武器的铁匠“打枪师傅”自行制造武器,在大田、转水、新桥、华城、三多齐、高沙坑、华阳等地掀起了一浪高一浪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大田,张日和将自己家里及亲人的十几支长短枪拿出来,并利用祖上作为基金存储的300多担“蒸偿谷”为经费,组织聘请转水的吴伯康、吴妙祥等一批造枪师傅,在敬修楼榨油坊开炉造枪,打造了30多支七九步枪,还有若干支土打左轮,组建青年抗日武装队伍,每人配备枪支武器。在转水青塘围,吴肇锦利用宗族的有利关系,召集乡绅吴亚钦为主,还有各方代表吴金水、吴镜环、吴少荣等人集中武器,武装吴氏青壮年。吴亚钦一马当先,交出三支机关枪、1支驳壳、10多支长枪。接着,带动长房交出公尝枪20支、私枪20支;二房、三房共交出40多支;和安堂30多支;吴亚佑、吴仕如公尝枪40多支,总共167支枪,统一由吴肇锦、吴凤桂调整,把枪支掌握在中共党员和可靠的群众手里。同时还召开了乡中16岁以上的青年誓师大会,做好一切准备,迎击侵华日军。在华城黄埔,由李福、李顿兄弟把家里的枪支拿出来,以抗日保家卫国为号召,将李姓公尝的长短枪、火粉铳等七八十支拿出来,并动员全乡青年分成3个队,组织起声势浩大的抗日队伍。在新桥,由郭明、郭汉邦、李植廷等,中共支部书记、委员带头,发动群众购置枪支子弹,其中郭明家2支、李植廷家3支、卢谋家2支、卢志宏家1支、卢志辉屋2支、赖振权家4支;还聘请水寨河口的12名造枪师傅,在楼下戴屋和赤竹坑石古大王庙内制造枪弹。其他各地各村,均纷纷收集武器,或组织铁匠铁工,制枪造药,组建成立抗日队伍,抗日激流在全县各个村沸腾,各村农民人人参加军事训练,做到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全县人民枕戈待旦,一俟日寇来侵,便扯起红旗与之作坚决斗争。后来,由于日本侵略军已溃逃,没有进犯兴华,武装斗争才暂时停止。

可见,五华铁匠在五华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力量的筹组,虽然没有与日本侵略军展开面对面的武装斗争,但这次声势浩大,深入筹组武装斗争积极行动,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直至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保护中共的革命活动和群众利益,打击反动势力的猖獗横行,配合人民军队解放五华,维护社会治安,都起到了积极而良好的作用。

五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五华铁匠承袭的精湛打铁技艺,不仅是一个革命时代的印证,更是一种红色文化的传承。追溯在艰难困苦革命岁月里,五华众多铁匠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挺起脊梁,以百折不挠的“硬打硬”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他们光照千秋的历史功绩,足以使华夏河山增辉生色,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参考书目:

1.《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读志明邑札记》(丁思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3.《五华文化》(政协五华县文史研究委员会20053月编印);

4.《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编(五兴龙苏区)》(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等198512月编印);

5.《中国共产党五华县地方历史(第一卷)》(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19955月编印);

6.《五华县革命遗址通览》(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20166月编印);

7.《红军长征五华人物志》(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201610月编印);

8.《大田石灰坝革命堡垒村村史》(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20078月编印);

9.《五华县中央苏区历史资料读本》(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20167月编印)。

 

 

  • 上一篇文章:英雄史诗 千秋传颂――梅州儿女与红军长征

  • 下一篇文章: 《寻乌调查》兴宁史料辑录、初解
  • 关键词:
    打印】【关闭】【顶部
    梅州党史网 - http://www.mzsds.com
    梅州党史 | 中共党史网 | 广东党史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共中央党校 | 中直党建网 |


    主办: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梅州市机关路9号 电话(传真):0753-2241879 邮箱:mzswdss@163.com

    CopyRight:www.mzsds.com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3046890号